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业之星 > 浏览文章

贾樟柯:虚幻镜头捕捉现实生活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4/17 11:32:14
导读: 他曾经被人称作“电影民工”,因为他的电影多以劳工阶层的生存状态为题材,而且与传统电影的创作方式、工作条件、生产工艺以及发行和放映模式都完全不同。但是现在,他已经成功跃居中国电影界内的新星,收获

   他曾经被人称作“电影民工”,因为他的电影多以劳工阶层的生存状态为题材,而且与传统电影的创作方式、工作条件、生产工艺以及发行和放映模式都完全不同。但是现在,他已经成功跃居中国电影界内的新星,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的国内外奖项。他就是贾樟柯――中国电影业内最活跃的新锐导演之一。这位中国第六代导演以他独特的电影视角,不断捕捉着历史灰烬中往日中国的珍贵时刻,并试图解读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处于变革时期的社会。透过他的影片,我们能真实感受到他独立的思想力、独立的判断力以及对社会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在校期间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实践。1995年,他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获得香港映像节的大奖。1997年,《小武》在国际影坛中广受好评,连续获得8个国际大奖,贾樟柯也由此一举成名。当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更是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贾樟柯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此片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至此,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近年来,他又推出了《无用》、《24城》、《河上的爱情》等引起影界关注的作品,并在观众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2010年1月,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颁发新世纪10年全球最佳导演奖,贾樟柯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被并列评为10年最佳导演。透过他,中国符号从未如此正面与显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近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电影天才之一,贾樟柯的镜头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而且选择年轻人作为电影的主角,捕捉他们在精神世界中的普遍性。他将主要角色置身在不断贴近或疏离的关系中,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世俗场景和情感戏剧化,描述出世俗世界中的众生相。同时,他把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将这些思考通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易于理解、赏心悦目的情况下接受。跟随他的镜头,我们能够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一种混合了压抑和梦想,混合了发展的冲动和失落的恐惧的思考。他的剖析深刻而冷静,或多或少还夹杂着情深的缅怀和淡漠的嘲讽。通过他的电影,我们逐渐领略到一位现实主义电影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关注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即是贾樟柯电影的魅力所在。

    “电影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或者题材老套,沉陷于虚无缥缈的恶搞、大杂烩情节中,缺乏对社会的深度探索,逐渐脱离了电影创作的土壤--现实社会。此时,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就显得尤为可贵。从早期作品《小武》开始,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饱含对人性、对文化的思考,逐步成为中国观众发现自己、外国观众认知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他自命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的电影叙事沉静、不张扬,从不对要表达的主旨进行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希望通过鲜明的纪实风格一一加以拓展;与现在一些流行的大杂烩相比,贾樟柯从不故弄玄虚,专注于记录社会变迁中的细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温暖的基调,体现出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民众在发展中的经历的深刻理解。

    贾樟柯的视角独特,而且心态敏感,总是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历史的记忆:《小武》中鲜明的纪实风格立即从纷繁复杂的变迁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觉;《世界》则在更大规模上展示了一个变迁中的中国社会;《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在饱含强烈的现实人文主义关怀的电影中,贾樟柯构建起自己的世界体系,并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有人说在现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社会,大家每天都忙于生计,烦恼本来就很多,而贾樟柯的电影对生活的刻画过于真实,放大了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对此,贾樟柯认为之所以要通过影片继续面对那些我们不愉快的既成事实,是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变得更幸福、更自由。“电影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人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他引用刘恒对鲁迅的一句评论表达出内心的思考: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贾樟柯的声音,其实是一种温和理性的声音。这也是我们感到珍贵的地方。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10多年的电影创作中,他一直保持着特立独行的风格,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身边的生活,描绘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普通人的遭遇。

    “收获欢呼声不是我的电影要做的事情,收获感动更为重要。”

    过去10多年间,中国的商业电影异军突起,频频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投资高峰和视觉盛宴。影片场面愈加气势如虹,景色越愈加唯美,大制作电影的电脑特技更是尽其所用。但是,包装出来的大片并不符合观众口碑,既不叫好更不叫座。国产大片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剧本粗制滥造,投入那么多钱,竟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讲不好。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商业电影怎么了?商业资本与电影艺术这对矛盾体如何才能完美整合?

    谈到这种现象,贾樟柯认为“大导演们只顾商业,忘记了深入浅出”。他对电影创作的认识是“做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收获欢呼声不是我的电影要做的事情,收获感动更为重要。”观众追求的不仅仅是宏大华丽的场景、高科技制作的各种特效,或是刺激的感官享受,连续的有深意的故事情节才能更好表达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商业电影的认识:“任何一个优质的商业片,其实它都有一个精神内核,只不过那个内核是通俗的。比如告诉人们平等的精神,平等的精神不难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来呈现这种精神值。”
 
    对于当前中国商业电影的现状,贾樟柯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的商业大片在中国的操作,是以破坏我们需要遵守的那些社会基本原则来达到的,比如说平等的原则,包括它对院线时空的垄断,它跟行政权力的结合,它对公共资源的占用等等。此外,大片里面散播的价值观,如娱乐至上、金钱至上以及否定和诋毁电影思想承载的观点,都对大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作用应该是带给大众一种思考的习惯,从而使整个国民的内心构成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许多国产电影情节破碎,观众看完后直言看不懂,或者言之无物,空洞得一塌糊涂。所以现在有人提出了“电影退票制”,暂且不论这一制度的可行性如何,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观众对当前中国电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对此,贾樟柯认为,现在中国的电影里面,编剧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落实导演的品位和欲求。编剧除了编剧技巧之外,还要看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一个货真价实的观念也好,一种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也好,或者寻找到一个观察生活的新角度也好。编剧已经沦落成为商业逻辑的俘虏。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迷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是第六代)。他以镜头为武器介入当代现实生活,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烘托主题,讲述着我们曾经经历的、现在经历的或者即将经历的生活。

    贾樟柯是一个生于70年代、成长于80年代、成就于90年代的人,年代的各种印记都深刻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在感觉时代,也在观察、记录和讲述时代。贾樟柯坦言,对于以后的创作,他会继续关注中国的现实。中国仍然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期,我们充满了好奇,又有一种紧张,我们不知道整个变革会给我们自身、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在类型和题材上,也会开始做一些别的尝试,借助多样的电影表现形式描述一个前进中的中国现实。

关键词:书法大师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本站原创

相关阅读: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