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人才服务 > 浏览文章

干才必起于基层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9/12/22 13:03:31
导读:

    选人用人问题,历来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一件大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加大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优先从基层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系列的制度标示了一个明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让干部从基层“跳”出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批会治党治国的干才,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造就,而基层无疑是一个赛场选马、一线选才的平台。韩非子说得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历览前贤,有名的将帅能臣,哪一个不是从出生入死的“马前卒”干起;纵观党史,有所作为的文武干才,哪一个不曾有过基层砥砺的经历。“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一个毋须论证的道理。

    干才源自基层,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选人用人上的特征。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一个人进步的逻辑起点,实践也是干部成长的主要规律。“培养选拔链”建在基层,关键是基层实践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使然。基层是历练干才的课堂,基层是增长才干、丰富经验、展示才能、建功立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了解民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样样都是真刀真枪的锻炼。而这个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百炼成钢的过程,就是党为未来发展储备干部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没有对基层工作真正熟悉的把握,绝然不可能具备政治家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因此,干部工作要真正关注党的事业,关注人的培养,就不能不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基层,关注基层。

    干才源自基层,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党管干部中的必然体现。基层与实际相连,与生活相贴,与群众相近。一个人是否“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个人是否以实干立身,凭实绩进步;反之,一个人是否“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一个人是否“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满意”……这一切都可以在基层得到真实的验证,因为群众对基层干部的历史情况、现实表现、是否人岗相适等等,了解得最为清楚,知晓得比较全面。选人用人领导说好是一个方面,群众说好更是主要方面。当“官断”与“民意”发生冲突之时,“选”与“用”的公信之“度”,恰恰应当把握在基层最广泛的群众中。如此培养选拔的干部才会有群众感情,才乐于和群众打交道,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会更加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人用人要做到“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前提就要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高,选拔在一线促成”这个规矩。

    干才必起于基层,这是选人用人的导向,也是价值错位的回归。目前,我们党的干部近一半是从校门到机关门的,缺少对基层的了解,也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一些干部平时高高在上,“不知稼穑之艰难,不知小人之劳累”,根本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三门”干部比例过大,而且机关层次越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越少,长此以往,将对党有效治理国家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要改变干部队伍结构中的这种缺陷,当十分重视从基层选人用人。要让所有的干部懂得,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以及“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立身做官的基本道理。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世情、国情、党情告诉我们,现在的基层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底层”,它是现代社会系统和领导系统的支撑。社会的全部财富在这里直接创造,创造财富的广大人民群众也都生活在基层。这里是干才辈出的舞台,也是选人用人的平台。让更多来自基层的佼佼者走上领导岗位,担当重任,党的事业才会常胜而不衰。

关键词: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