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业社区 > 商帮文化 > 浏览文章

辞去董事长背后的进退法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9/11/24 9:30:56
导读:

   固化强化浙商的企业家精神,需从创造“生物性财富”上升为创造“社会性财富”;要做“职业化”老板;要有“不做董事长做董事,不做董事做股东”的勇气和远见。

  2009年9月开始,在诞生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台州,悄悄开始了一场“股改”。此前当地龙头企业杰克集团的阮福德就辞去核心企业新杰克董事长职务,将“老板”权杖拱手交给了一位外人。

  引进总裁不稀奇,让出董事长却稀罕。阮福德的这一步颇具象征意义。

  “一个人的命运由性格决定,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命运由文化决定”,浙商的命运正是其文化或者说精神决定的。由此思考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最新一波浙江民营企业震荡,不难发现背后是曾经浓郁的浙商企业家精神正面临褪色淡化的危险。创业精神、创新能力是浙商打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根基发生动摇,那浙商成为百年商帮只能是梦想。

  固化强化浙商的企业家精神,有三个问题待解。

  其一,要不要继续创业?这本不是问题,但此次危机却告诉我们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面对困境,有创业者萌生退意马放南山,或者无奈“杨志卖刀”;在投资实业热情减退的同时,热衷股市楼市等非实体经济投资,从直接创造财富的企业家,到以资本参与财富分配的食利一族,表明支撑浙商创业的动力在衰退。

  早期浙商原始积累的财富属性为“生物性财富”,即为了填饱肚子或个人发家致富是他们创造财富的原始动力。在财富积累到超过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要之后,这种动力随之消失,而“溢出”的财富可能转化为灰色或黑色消费。所以,改良浙商的财富观,从“富家上升到富国”,才有可能为创业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

  其二,浙商向何处去?企业要转型,前提是企业家要转身。“老板”不仅是身份和地位,更是一个职业,只有老板的职业化,才可能有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浙商的职业前身多为从事耕作的农民。“草根”曾是浙商的著名LOGO,生命力和适应性强的草根浙商,前三十年创造了“低教育水平与高创业能力”的著名悖论。但在市场竞争进入到体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浙商的模式优势开始削弱。提高学历不一定有助于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必须提高我们的“学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决定着商人能否从老板向企业家的嬗变,决定着我们的董事长是“业余”水平还是“职业”老板。

  其三,浙商企业家精神在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缺陷,即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的不足。合作精神用哲学语言的表达是“一杯水要想永远不干涸,最好的办法就是倒入大海”。全球化时代,只有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与简单的产品出口是不同的概念。市场主体的深度整合需要克服多重障碍,其中“不做鸡头做牛尾”的新合作精神,对浙商的“老板文化”构成挑战。我们需要有“不做董事长做董事,不做董事做股东”的勇气和远见。

  阮福德的“撂挑子”就是走出了这一步,很多浙商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后退”,开元旅业董事长陈妙林多次表达自己“减持”的决心——将自己的股份分给团队成员,自己从最高时的持股70%逐步减到34%。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创始人股权的不断稀释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稀释的过程就是人才和资源集聚壮大的过程。

关键词:浙商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浙江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