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新转型 > 文化创意经济 > 浏览文章

杭州加强文创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创产业快速发展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8/21 9:58:07
导读:

    坚持高端引领 构筑人才高地
    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新天堂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新天堂。去年6月,高新区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称号。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完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区领导联系科技人员和人才工作考核督查等各项制度。二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制定“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围绕产业培养人才。依托现代产业体系,集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近年来,涌现了华三通信、阿里巴巴、中控集团、正泰太阳能、聚光科技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二、打响人才资源品牌,切实抓好引才聚才工程。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鼓励类专业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引导高层次人才向杭州高新区(滨江)集聚。一是打响品牌集聚人才。充分发挥“相约在高新”招聘会品牌效应,每年举办人才招聘活动100场以上,吸引应聘人才超过10万人次。二是组织实施赴外招聘。近年来,组织200余家区内重点骨干企业赴国内高校集聚地城市开展校园招聘,引进各类紧缺人才。三是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集聚。

    三、坚持高端引领,着力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区财政每年安排人才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吸引和激励企业创新人才。一是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次荣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杭州市先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称号。二是抓好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和培养了一批跨学科、复合型创新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拥有量名列全省前茅。三是抓好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紧紧围绕我区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中控、聚光科技、华三通信、浙大网新等企业有4个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浙江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

    四、构建创业平台,大力扶持人才创业。强化政策优势,大力扶持人才创业。一是加大培养资助力度。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区财政可用财力的15%作为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区内企业项目和人才的培养资助。二是做大做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杭州高新区创新创业“5050”计划的办法(试行)》等创业扶持政策。目前,我区引进留学人员中有7名高层次留学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三是加快发展大学生创业园。制定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目前,我区已拥有大学生创业企业380余家,累计带动1290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提升优化服务举措,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新建2500平方米的杭州高新区(滨江)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江南、江北两个办事大厅,方便企业和人才办事。二是积极构建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人才专项用房、人才限价房、人才廉租房、人才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经济适用房等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三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策划举办硅谷精英沙龙等形式,营造创业氛围,推介创业环境。

    加快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
    中共江干区委

    近年来,江干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聚人才,助推大学生创业就业,全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江干区依托民营企业浙江博风集团投资创办的赛博创业工场,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市、区、镇三级建立了共推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机制。市领导高度重视赛博创业工场的建设,定期亲临实地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江干区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赛博创业工场指导服务小组,区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整合各方力量,提供全面保障。赛博创业工场所在的笕桥镇积极协调本地工商、财税等部门和村,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智。坚持政策招引与服务招引相结合、网络招引与活动招引相结合、人才招引与资本招引相结合、现实招引与潜力储备相结合,全方位制定落实创业工场年度招引计划。去年以来,相继在10余所在杭高校和20余所外省高校举办赛博创业工场专场推介会,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目前,赛博创业工场已逐步构建起以高校、机构、互联网以及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招引网络,创业工场保障力、影响力、集聚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三、打造一流硬件设施。赛博大学生创业园一期面积已达8万平方米,二期3万平方米待建。江干区投入整治资金290余万元,用于建设赛博大学生公寓、餐厅、警务室、图书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超市、移动营业网点、联合银行营业网点、理发室、洗衣店、公共自行车便民点等一系列内部配套设施,以及周边道路整治等外部环境整治。

    四、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由市、区两级财政对赛博创业园给予房租补贴,赛博当年对区财政的贡献,全额用于该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入驻赛博的企业有创业意愿和项目计划书,符合大学生创业条件,给予40-80平方米办公场地,两年租金全免。对特定项目分类实行2万-20万6个不等的档次无偿资助以及贷款贴息和会展补贴。江干区与杭州科技银行合作建立500万元大学生债权基金、500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和100万元科技创业种子资金,用于帮助初创型大学生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五、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围绕大学生创业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相关配套服务。建立行政综合服务站。在创业工场主楼一楼大厅统一设置行政综合服务站,江干区人事、科技、工商和笕桥镇等10余个单位入驻并现场办公,该站建成运行后,大学生创业企业申办时间从原来的18个工作日缩短为4-7个工作日。组建创业导师队伍。聘请50余名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学生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设立导师接待日,创业导师定期集中在工场“坐诊”。成立创业俱乐部。由江干团区委牵头成立杭州赛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目前已吸纳120余家大学生企业加入。俱乐部先后定期举办各类创业沙龙、论坛,促进创业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举办创业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定期提供包括会计、政策法规、合同管理、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等业务培训,帮助创业大学生企业规范经营。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

    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快了朝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的步伐。近两年来,我校引进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的层次明显提高,结构逐步优化,数量不断壮大。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引才体系。为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我们首先从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入手,构建了科学高效的引才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协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2008年,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党委人才办,专门负责海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及管理服务工作。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设置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校学科专家评审委员会、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三个层次的人才评价机构,负责不同层面的审核筛选。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才工作体系。一方面主动“走出去”,拓展海外联系,招聘海外人才;另一方面“请进来”,两年来共特邀了50多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考察交流,洽谈引进事宜。同时,聘请59位“钱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非全时地为学校工作。

    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学校实施“攀登工程”, 即以项目为载体,对学校引进的高端人才及团队,在科研平台搭建和科学研究上提供经费保证。一是大手笔投入,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发展规划,2009-2015年学校将筹集1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攀登工程”的实施。“攀登工程”目前已投入1亿余元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及团队建设科研平台。二是高规格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学校为高端人才提供的办公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科研平台均按照国际水平建设,配备先进设施,为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三是全方位支持,提供工作保障。学校充分尊重高层次人才的个性特点,尽量减少安排不必要的行政职务和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在平台建设中,不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运行机制。

    三、注重激励关怀,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从物质、精神、事业、感情多个层面实行激励,以良好的工作待遇和舒畅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一是以良好的待遇吸引人。实行一人一议的协议工资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引进的人才提供相应的薪酬待遇。在引才过程中,校学科专家根据其学术水平和五年工作目标开展评审,根据薪酬标准提出具体意见,经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以“年薪制”的形式发放到个人。二是以贴心优质的服务感动人。全程代办落户、社会保险、公积金等手续,在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为高端人才开通绿色通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争取到了院士公寓和一批经济适用房,并建立了引进人才住房货币化安置制度。三是以爱才惜才的氛围感染人。学校注重环境留人,为人才事业发展创造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协作精神良好、人际关系融洽、设施先进齐全的工作环境。积极推荐优秀高层次人才参加各级各类选拔。我校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邱猛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后,学校专门为其召开了庆贺大会并颁发了奖金,让邱教授感受到学校对人才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对其他教师产生了激励作用。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中共建德市委

    近年来,建德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花大力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于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建德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309人,平均每25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一名农村实用人才。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初的农村经济工作大会上都对实用人才的培养提出具体要求,把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建立健全市、乡镇(街道)两级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网络体系,把任务落实到市级各职能部门,并分解到各乡镇(街道)。2009年在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库管理系统考核中,建德获杭州市考核第一名。

    二、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近年来,建德市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全市已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564人。完善培训机构。成立建德市农民培训中心和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确定12家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为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多方位、多层次培训开展培训。实施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家和大学生参加专题培训班。创新培训项目。举办蛋雕工艺培训、返乡农民工培训、合作经济师培训、舞龙艺术培训、计算机操作培训、农村经纪人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库区移民培训以及各类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培训中心成为综合性培训载体,成为建德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龙头。

    三、注重实效,转化培训成果。与全面系统的培训机制相衔接,把培训成果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把培训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培训学员推荐制度、就业登记制度和回访联系制度,加强培训人员和转移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2009年全市登记在册的转移就业单位244家,转移就业7091人,转移就业率达85.81%。转移就业月工资总额达883.05万元,月人均工资达1344.45元,年劳务收入总额达1.054亿元。

    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建德市涌现了一批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如: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浙江蔡小珍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蔡小珍、建德市杨村桥蜜梨专业合作社社长陈金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壮元”和“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十大标兵”称号的浙江秋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秋梅;荣获“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称号的草莓种植“土专家”、建德市草莓协会副会长吴东良等,以他们为引领的建德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目前建德市共有517名农村科技带头人,3800多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

    五、发挥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发挥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秀才”的积极作用。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5.4%,主导特色产业比重在72%以上;农民人均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10.5%。去年建德市100个主导特色产业提升项目和十大农业产业项目全部完成,举办了草莓节、千岛银珍开茶节、柑橘节、荷花节等8个农业节庆,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村实用人才为支撑的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去年有6家企业被确定为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新成立农业企业11家,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加强文创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文创产业快速发展
    市委宣传部(文创办)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文创办)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多措并举,狠抓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一、创新引进政策,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通过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专业等体制壁垒,创新引进政策。一是开辟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邀请国内外创意名人来杭定居创业。先后专职引进了余华、麦家、边巍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二是实施柔性引进政策。通过聘请担任文艺顾问、客座教授和品牌注入、项目合作、来杭旅居等方式,吸引了由仲呈祥、何训田、韩美林、余秋雨、陈祖芬、约翰·霍金斯、潘公凯、刘恒、杨澜等国内外名人为杭州文创产业服务。

    二、加大培养力度,探索联合育人机制。着力挖掘、用好、开发三种资源,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培养效益,促进文化创意人才成长。一是挖掘内部资源。大力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培养一批青年文化创意人才。二是用好国内资源。借助“356工程”这一杭州企业家培训的“金名片”,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不断提高文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三是开发国外资源。与国外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实习、研修等协作关系,每年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脱产集中培训。

    三、加强载体建设,构筑人才发展平台。近年来,按照“以创业带就业”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稳步推进文创产业大学生创业实训工作。一是加强园区建设。依托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培育发展若干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二是抓好大学生实训。以在杭高校毕业生为主体,以专业培训机构、有关高校为主,建立了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和艺术品鉴定等大学生实训基地,大力加强对文创产业大学生的实训。三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定期举办“西湖创意市集”、“酷卖街·动漫市集”、“运河创艺美集”、“文化跳蚤市场”等活动,为广大“草根”创意阶层和大学生创业、成长提供舞台。

    四、完善保障体系,增强总体服务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增强总体服务能力。一是完善人才激励办法。制定下发了《杭州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奖励办法》、《杭州市优秀精神产品扶持奖励办法》、《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鼓励精品创作,奖励优秀人才。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市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保障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的实施,投入2000万元对全市文化系统的重要作品创作、重点项目、重大课题研究进行支持。三是落实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用房政策。2008年以来共为全市有突出贡献的宣传文化人才提供住房270余套,有效地调动了宣传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和谐创业”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两届杭州市文创产业十大风云人物及首次杭州发展文创产业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举办“创意力量大讲堂”,邀请名家演讲。建立动漫人才库,为杭州动漫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开展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发现和挖掘文化创意人才。积极邀请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文创团队来杭考察,举办公开讲座,有效推动杭州与发达地区文创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办学育才 事业聚才 实践炼才
    以人才强企战略引领吉利创新发展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集团创立以来,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人才引领自主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现集团资产总值已经超过280亿元,连续7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5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主力军。2009年3月成功收购世界第二大汽车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SI公司,2010年3月与美国福特签订协议,收购沃尔沃轿车100%股权。

    一、办学育才,创新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着眼于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吉利出资创办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多所院校,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整合资源,全球挑选一流师资。吉利大学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引进500余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形成了1000余人的强大师资队伍。二是实用导向,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急需紧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人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开设13个专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北京吉利大学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引进德国技能培训体系;浙江汽车工程学院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注重培养造就汽车产业的领军人才。三是教学创新,推行“311”教育模式。探索出以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品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门为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组成的“311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多年来,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事业引才,健全机制,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吉利一方面通过引进人才增加人才数量,另一方面重视用好用活人才。一是事业留人。对不同的人才实行不同的激励措施,对创业人才以股权激励方式给予创业支持,对技术专才注意营造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对职业经理人通过期权等方式打造发展的平台。吉利员工队伍从1997年的1000多人发展到2009年的1.3万人,研发人员从2006年不足400人发展到目前1600余人。二是感情留人。吉利对高层次人才尊重其经验和个性,在专业领域里充分授权,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对中层和骨干员工注重挖掘潜力并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锻炼成长;对一线员工支持鼓励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心情舒畅。三是机制留人。吉利建立了灵活的岗位体系,设有5大类66个岗位序列,每个岗位序列有10个岗位层级,每个层级有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技能等4大通道,员工可凭业绩、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使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和充分发展。

    三、实践炼才,激活潜能,在一线发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吉利注重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优化员工成才模式。吉利通过“导师制”、“传帮带”、“知识分享”、“快乐大讲堂”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培养,形成了200多册《吉利汽车技术手册》、1000多万字的培训教材,成为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提升的宝贵财富。二是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制定 “星级”员工和“质量零缺陷”员工激励政策,吉利各生产线有40%的员工达到“全班通”、“全线通”的水平。吉利的技术工人多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摘金挂银。三是激活员工创新潜能。2009年,集团共采纳员工建议近6万条,创造经济效益1.8亿元。“人岗匹配”等10余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成果,获得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

关键词:文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