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新转型 > 低碳经济 > 浏览文章

低碳城市引领低碳经济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5/19 10:50:18
导读: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城市则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的低碳经济革命,呼吁把低碳城市纳入国家战略的建议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国政府层面。 

  虽然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排放的主要责任上分歧严重,特别是在碳减排量的分配上争议较大,这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在目标定位、模式选择、规划框架设定等方面带来障碍,但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低碳发展将掀起新一轮的城市革命。 

  低碳城市建设途径 

  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中,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艾勇军撰文指出,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目标是当前理论研究及实践的重点。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是低碳排放定量指标,该指标需要在不同领域进行分解。如上海提出了包括建筑、生产、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碳捕捉目标等分项指标在内的碳排放定量指标。 

  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方面,有学者提出能源发展低碳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技术发展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也有人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应建立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4个方面。 

    综合专家观点可以发现,新能源技术、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低碳消费等方面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计划进入低碳城市行列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选定的5个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低碳城市的试点示范。同时,一些城市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现象,因此需要防止“大跃进”现象的发生。 

  以低碳社区为主要载体 

  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是低碳社区,这将有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应用中的先锋作用,因此在社区的选择上将以开展低碳化节能性示范项目的社区进行节能实践。 

  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中,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肖荣波撰文介绍,低碳社区首先需要进行社区能源规划,即在评估社区已有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能源消费和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的方案。例如,通过社区设计、绿色建筑和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需求;回收工业或商业废热、污水、废水热能,为建筑供热或提供热水。 

    低碳社区可以采取责任式、参与式、合同式等能源管理模式。其中,责任式能源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包括国家、地方、社区、公用工程、消费者和市场等,着重对建筑、交通、土地利用、能源供应4个方面进行管理。 

  参与式能源管理模式以社区居民为管理主体,由社区成立能源管理机构,倡导居民参与规划过程,通过低碳化能源利用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低碳意识。 

  全方位的低碳应用 

  艾勇军在文章中指出,低碳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未来低碳理念及技术必将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 

  首先,低碳产业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中国城市将按照技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污染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发展再生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其次,随着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石油、天然气等高质量燃料的供应将增加。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等技术的提高,将加大多样化的低碳能源的利用。 

  第三,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的实施,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结构的不断调整,将使低碳交通方式继续推广。交通科技研发力度的加强,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 

  第四,继续发挥绿色建筑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城镇居民供暖节能改造,兴建更多的绿色公共建筑、住宅。 

  第五,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将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模式有望成为城市家庭的重要特征。 

  最后,为获取更多的低碳技术,中国将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更重要的是,依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可在中短期内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以提升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科学时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